最近后臺這問題問得特別多——“本科或研究生是七子背景,專業也挺敏感,還能走EB1A嗎?”我干脆今天一次講透。
先把問題掰開點講,所謂“七子”,一般指國內七所和國防、航天、電子、通信、信息工程關系密切的高校。名字我就不提了,大家可以上網查。
因為早年部分院系和項目跟敏感技術、軍工科研掛過鉤,所以在美國移民系統里,這類背景會被自動歸入“高風險”或“敏感專業”池子。
再疊加專業方向,比如材料、半導體、微電子、通信、人工智能、安全算法、密碼學、航空航天,這些關鍵詞一旦出現,就更容易觸發安全審查。
那是不是只要帶這些標簽,EB1A就一定會被拒?其實不一定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都會“吃苦”。 過程會更慢一些,路徑更曲折,心理成本更高。
很多人一開始交上去,前面挺順,收到receipt notice后,以為快批了。結果半年一年過去,連個狀態都沒動。正常案子早就轉FO(Field Office)或者出結果了,他們的案子卻一直卡在原地。
中間也沒有補件通知(RFE),也沒有NOID,連系統update都沒有。最后不得不靠WOM(起訴促審)去逼移民局動一動。你說材料有問題吧,也不是;你說不批吧,移民局也沒說。就是不動。
為什么?其實就是風控。移民局在系統里一旦標上“sensitive technology”或“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”,案子就會進入長時間的安全審查隊列。
這類案子誰都不愿碰,因為一旦審理錯誤,責任很大。審查周期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,完全取決于系統內部的風險評估模型。
所以,如果你是這類背景,最重要的不是“怕拒”,而是要“有準備”。我見過不少案子,在準備階段就盡量把潛在的風險點前置化解,比如:
在petition letter里主動說明科研內容與國防、軍工、出口管制無關;
強調研究成果的開放性與民用價值;
附上論文或項目公開發表的記錄,證明資料已公開、無涉密風險;
在推薦信中讓獨立專家用“purely academic”“publicly available”“open-source research”等措辭。
有些申請人會選擇找律所先做雙盲評估,一家打分、另一家復審,看看在“final merits”環節能不能撐得住。因為EB1A最難的是最后那道關——移民官要綜合判斷你是否“在所在領域中具備顯著影響力并得到國際認可”。
這一步極度主觀,而七子敏感專業申請人恰恰容易在“可驗證性”環節被卡。你得讓移民官相信兩件事:
第一,你的工作是獨立、透明、可被驗證的,不涉及任何安全或軍事技術;
第二,你的成果對美國的學術界或產業界有積極價值。
所以我一般建議客戶把證據鏈分三層搭:
底層數據:論文、引用、評審、獎項、學術職務、協會會員;
中層背書:來自不同機構、不同國家的獨立推薦信;
上層敘述:在petition letter中用事實推演出“影響力”的路徑,比如被誰引用、在哪些標準中被參考、成果如何被復用。
除此之外,有幾個細節能顯著降低風控概率:
推薦信地域盡量分散,不要集中在中國或亞太地區;
強調研究的“公共應用場景”,比如能源效率、環境治理、數據安全標準化等;
如果有合作項目,說明項目歸屬、經費來源、合作單位性質;
如實披露國籍、教育背景,不要企圖模糊學校信息。模糊反而更容易觸發審查。
如果案子真的卡住,也不用慌。大多數停滯案的共性是“系統掛起”,并不代表要被拒。通常三種做法:
提交SR(Service Request)或聯系國會議員介入;
若長期無回應,考慮遞交WOM(起訴促審);
如果時間成本太高,可以重新遞交一份更新版本的petition,用新證據疊加提升通過率。
我見過一個申請人,本碩都是七子院校,博士做的方向是半導體材料。他的案子卡了14個月,最后靠WOM動了。起訴后兩個月就批了。原因很簡單:移民局的安全審查不是判案,而是“拖案”。你不動它,它就不動你。
這類申請還有一個策略——并行布局。 EB1A可以與NIW同時進行,一條沖速度,一條穩底線。如果申請人在美國工作或有雇主支持,也可以評估PERM(EB2雇主擔保)。 三條線各自邏輯不同,但能互為補位。這樣即使EB1A因為審查周期過長,也不會全盤停滯。
我一直說,七子敏感專業的EB1A申請,不是走不通,而是得走得更小心。你不能指望僥幸,要靠準備。
你得提前想好每一個“可能被問”的問題,然后在材料里給出答案。
現在的移民系統越來越講合規,背景越敏感,文件越要干凈。別怕說清楚,越透明越安全。
真正有問題的案子,不是因為背景特殊,而是因為信息模糊、證據松散、敘述模板化。
更多美國移民項目信息,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*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:400-698-3225,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:maxchuguo 進行咨詢,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,專業度高,實踐經驗豐富,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,快來咨詢吧!